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

10月17日|第二次|音地台灣網路電台

文|卓曉青

本次媒觀志工活動,請到「音地台灣網路電台」負責人—音地大帝,分享他做廣播的心得;在講座後半段,音地大帝也分享辦抽獎、柳丁搖滾、環島旅行、自由圖博、搖滾賑災活動的歷程,同時帶到了做議題、經營群眾、資源哪裡來的課題。


「構想中的事很多,但能實現的事會隨時間變少。」講座結束後,音地大帝說他腦袋裡一直都有在想要做些什麼,許多道理也都有系統的在他腦中跑過一回,這次講座以WORD文件的大綱提點,就讓大夥兒聽得津津有味,討論的問題從廣播技巧到號召動員都有。


回顧「音地台灣網路電台」開台,從2006年開始構思到2008年始有節目播出,這期間音地大帝在地下電台、學生電台都主持過節目,所以技術面不是問題。但座談中,他也不只一次說「技術不是門檻」,有些東西只要找的到人願意教學就好,反而是「內容」的構思和「策略」的選擇,「這不是花時間就可以學會的」。


「做廣播不是自己做爽的,頻寬問題蠻重要的」,音地台灣網路電台節目群眾定位是有在看樂團表演的人,「不過,群眾當然是越大越好」,音地大帝也會注意點閱、PLURK的數目,而且當時就有規劃,若聽眾累積到一定程度,就要開始辦活動,不過,後來開始辦活動,也是剛好迎上一些時間點,否則,「聽眾當然累積的還不夠」。


聽眾的累積,對音地台灣網路電台的意義是「這對樂團也會有實際效益」。由於音地大帝是以個體戶的方式經營,假使樂團來上節目,也沒辦法給予酬勞,但若聽眾數增長,樂團來宣傳的效果會更佳,他也會以其他方式再拓展經營。音地大帝事先假想收聽對象的生活習慣,他提出兩點,一是使用時間不固定,二是會一邊聽、一邊做事情。於是想用網路方式經營,也提供檔案讓大家下載,「這樣即使一邊跑步也可以一邊聽」。



考慮到聽眾特性,放棄做LIVE的型式,「而且這樣約樂團訪問也比較方便」;同時音地大帝也舉出,曾幫野草莓做24小時現場LIVE,「但有些節目並沒有做直播的迫切需求」。在經營成本方面,音地大帝是以「機動性」為考量。因為一開始就沒有想仿照台面上的廣播,於是一切從簡,幾乎所有節目都是用筆電和視訊用的麥克風錄製,偶爾則是去八十八顆芭樂籽主唱阿強家錄。但音地大帝想做的事除了錄音廣播,還包括現場錄影,在這方面,他倒是以高標準來看待。


「以目前YOUTUBE已提供HD格式上傳來看,我們有辦法做出比台面上品質更佳的節目。」音地大帝理想中的模式是過去華視〈台灣ROC〉,以錄音室內的LIVE表演為標竿,所以在長遠考量下,他希望以高畫質、多機方式拍攝,目前手邊的DV非高畫質,但他也會向上壓縮,「把畫質做好一點,對觀眾吸引力也比較大。」



此外,他也想糾正許多人認為獨立媒體、DIY品質一定不如主流媒體的印象,「這只選擇問題,不是技術問題,現在的新器材,哪一台不是高畫質的?」音地大帝認為器材和頻道都不是太大的門檻,好的內容作麼做才是重點。音地台灣網路電台起初規劃一個月做二次節目、二次自己介紹音樂,但音地大帝說他不習慣一個人講話,所以找了樂團來閒聊。從每次擬定提問,到發展出「問題模組」加上「快問快答」,聊音樂也聊娛樂性話題,加上對時事的意見,音地大帝說「聽眾是樂迷,但也會有其他興趣,適時點綴八卦話題,但不會刻意在上頭打轉。」

「沒有時間問題、沒有尺度問題,除了硬體差異、更有內容差異。」音地大帝如此介紹自己的電台,他說在時間上,還分有聽眾時段可隨選和節目長度不限兩種。至於內容差異,他說聽過節目就知道,有些話可是話中有話,同道中人才聽的懂,他打趣說道:「現在的媒體也蠻奇怪的,有些東西到底是該播還是不該播。」

講座後半以音地大帝辦過的活動為中心,開展出許多大家都疑惑的問題。首先是抽獎活動,音地大帝說「效果不如預期」,即使他自行負擔郵資寄出禮物,還是出現聽眾不大理他的情形。


這方面,媒觀蔡小怪也分享,媒觀在教育廣播電台的節目,曾有電影贈票活動,但不知為何,聽眾索取不大踴躍。大家歸結,或許是網路世代的聽眾都比較懶惰,音地大帝補充,「這樣的活動,偶爾還是要辦,但期望別太高就是了。」

接著是柳丁搖滾。當時柳丁滯銷,音地大帝想說,在電視上的官員都會帶頭試吃購買,那他就來個看表演送柳丁,順便幫忙柳丁農。那時與假文青、白目、閃四、拷秋勤等合作,音地大帝個人和樂團各出一半柳丁的錢,「那時花的不多,大概一千出頭加一些電話、租車的錢,但就是想說,玩樂團的還是可以用各種型式做社會回饋。」

再來的一些活動,音地大帝說「有想過會賠,但沒想說會暫時還不出來。」環島活動的動機是—很想去台東,那既然要去了,就順便環島,跟濁水溪公社的小柯批了一些CD一路上賣,既然要到處送貨,那就每縣市來個代表,全台農友大串聯,讓大家有在一起的感覺。這一路上,「把很多事情合併一次搞定」,原本打算走5天,後來因為晚上都跟農友聊到很晚,總共花了8天完成。

「自由圖博」是音地大帝辦的第一場表演活動,他注意到活動被轉貼次數很多,約有1000人次左右,比起撞期的「西藏自由音樂會」是不算多,且「沒什麼預算,真的挺克難的」。後來實際來了約200人,音地大帝分析轉貼數無法直接轉換成現場觀眾的原因,其一是網友所在位置的區域性問題,其二是並非每個人都喜歡「用搖滾包夾人權議題的操作方式」,演變成有人可能挺主題,但不挺活動本身。音地大帝反省,宣傳型式要跟主軸能搭在一起,他相信有些人沒來活動,但卻支持議題。
緊接著的搖滾賑災,是議題強度大、大家感受度也高的活動。音地大帝看到電視節目有官員、明星的募款活動,他想到獨立樂團不可能被找去電視台接電話募款,「雖然樂團影響力比較小,可是也想做一些事情」。

考慮到重大天災,人們情感強度消退的快,若要辦、就得在3、4天的時間內搞定大小事。後來分析這個活動,義賣所得約莫七萬多元,音地大帝說,這比較像是一個小型的慰勞活動,「效果是普通」。不過,音地大帝提到當天在自由廣場現場,看到某NGO組織動員了上千人遊行,「我想這些組織一定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吧。」他坦言,幾次活動下來,確實傷錢又傷身。辦活動的行政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問題,「執行層次比較重要」,有想過找志同道合的好友協同,當時也討論的不錯,「但玩團的人比較隨興,無酬又比較難強制他人執行」,後來乾脆自己來。

「作節目,心態很重要。」音地大帝認為,媒體專業建立在執行技巧上,但他不刻意強調自己是個主持人,如,當話題扯遠時,他會老實的說「那我們現在回到表定問題」,揭開製作現場,不區分主持人與聽眾的界限。他也建議,若想做議題,「重點不是東西本身,而是如何介紹的有趣」,非用主持人的姿態傳播資訊。談到社運現場出現的都是老面孔,音地大帝說,若來來去去支持的都是這些人,並不是好事,因為新的資源會進不來。他目前也想不到有什麼辦法,「缺錢、缺資源、缺拓展,是大家都會有的問題。」媒觀蔡小怪引用一句話分享:「世界有時候像一列朝瘋狂方向駛去的火車,這時候需要轉舵手,把軌道搬正,不管怎麼難搬、或搬不動,若不做,火車就會一直線的駛去。」
然後,大家可以看一下海盜電台!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